。那么其他几部大臣呢,皇上又存着什么心思?
大理寺不受六部管辖,大理寺卿位于九卿之列,人称“大司寇”。御史台更是言路自由,主官为御史大夫,人称“大司宪”。一个“大”字,可见地位。但这些相对自由的权力,并不能使这二者游离于朝堂构架之外。
齐珉术与东方凌从未像此刻这般清晰地感知到,自己正身处皇权与士大夫集团争斗的夹缝中,必须做出立场上的选择。
此案三个审官,宁却尘的奉宸卫身份使他天然站在皇权一侧。
东方凌曾直谏过延徽帝,说矿改草率,银官局的成立会导致矿银直入内帑,使空虚的国库雪上加霜,险些挨了杖子。但因他言官领袖的身份,为了青史名声不至于太狼藉,延徽帝最后也不得不对他做了安抚。
两个副审各有立场,身为主审的齐珉术,此刻的心念至关重要。
齐珉术捏着案上惊木,面色林寒涧肃,手背青筋暴起——
两百万两白银……入皇帝内帑颗粒无归,经户部之手却又截流私藏,怎么的、怎么的都到不了那些嗷嗷待哺的嘴里!辽北各卫所的军饷常年拖欠。黄河修堤的钱尚未拨付到位。今秋闹了蝗灾的河南开封府,赈济粮还在努力筹措……
两百万两白银!
“叶阳辞——”他突然沉声问,“你在状词中写到一句‘将此遗金运送入京,还归彼处’,是何意?”
叶阳辞端正拱手:“回大司寇,这笔巨资年代久远、成分复杂,究竟算作税课,还是赃款,还是别的什么名目,下官无权定夺,姑且称之为‘遗金’。至于‘还归彼处’的‘彼处’,是国库,还是别的什么地方,同样也由朝廷定夺。下官身为州官的职责,已经尽到了。”
齐珉术沉默了。是啊,叶阳辞尽职了,功不可没。可他呢,身为大理寺卿,他的职责是什么?
处心公正,议法平恕,狱以无冤,刑必当罪。
无论这笔钱最后归于何处,在这件事上犯罪之人,必须绳之以法,付出应有的代价。
因着叶阳辞的一番话,齐珉术下定决心,从签筒中抽出两支竹制签票,丢在地面:“传唤林疏风、邹之青。盗银案必须严查到底,无论背后主使是何官位职衔,法不容情,更不容权力凌驾。”
“案子查得如何了?”延徽帝下了朝,在校场边调试弓弦,边问。
宁却尘低声讲述了今日上午公堂上的情况。
延徽帝听完,微微颔首:“朕倒是没想到,一贯瞻前顾后的齐珉术,竟因为叶阳辞的言语下了决意。还有那个利嘴强项的东方凌,全程对他也无微词。你说这个叶阳辞,除了会生金蛋之外,是不是还会生福蛋?”
宁却尘忍笑:“这么看来,他是个运气好的,能力与忠心也不缺。”
延徽帝若有所思地道:“这满朝文臣,勾结日深,皆成盘根错节之势,正需要一个孤臣,做朕的天子刃。
“一方面他得出身科举正道,得有真才实学、业绩功劳,才能使群臣无话可说。另一方面,他既要不惧得罪百官,专心为朕所用,又要能拉拢中立之士,不依赖君威便能在朝堂上立足。
“宁卿,你觉得叶阳辞能成为这个孤臣吗?”
宁却尘思忖片刻,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说道:“臣听闻了一些闲言碎语,说叶阳知州与即将晋封亲王的高唐郡王不和,从二人同在高唐州时就开始了。”
“哦?怎么个不和法?”
“据说,叶阳辞家中有六百年传家宝,是诗鬼手迹,被高唐郡王一眼看中,便要强买。叶阳辞不情愿,却被他百般刁难,最后不得不卖了,换取高唐郡王对夏津县的一万五千两捐赠,以做业绩。”
“这捐赠也不算少,抵得上他的传家宝了。”
“可名义上是捐赠,实际上是无息放贷,叶阳辞将夏津县经营出了起色,还得归还。如此一来,等于免费得了人家的传家宝。叶阳辞打落牙齿往肚里咽,故而对高唐郡王没有好脸色,连明面上的礼数也不顾了。”
延徽帝失笑:“这容易。朕一句话,叫秦深将夺来的传家宝还给他。”
宁却尘道:“都说高唐郡王爱诗鬼如痴,未必愿意还。就算他被皇上摁着头,掏出几万两来买,叶阳辞也未必肯卖。”
延徽帝拉了拉弦,对弓力颇为满意,漫不经心地道:“双方都不愿意,那就由朕来调解。叶阳辞不爱财,倒是想做出一番事业的模样,朕以官位易之,你觉得他二人会如何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