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还不清楚吗?
姜衡对付这种实心眼的,有点没法子,“长福,让人带他见父皇。”
“这事儿孤不能做主,看父皇和你姑姑的态度。”
在李庭荷看来,这不就是成了吗?她姑姑膝下无子,有他在京中,也有个亲人了不是?
“诶!多谢太子殿下!”
太子殿下头疼。
琉球的使臣无缝衔接,容不得太子头疼,因为使臣开口就是:“因机缘巧合,救下海中漂泊之人,鄙国得闻天幕……”
得,琉球也是个知道了天幕的。
不过琉球不像倭岛一样被屠国了,人家就看得开,既然硬抗不过,那就选择大腿再抱稳一点。
并表示倭岛不服管教,犯上作乱,若大梁要教训子国,琉球愿出兵相助,也算为上国尽一份心意。
屠国的锅,我们琉球不介意可以背一背,只要大梁带他们玩儿。
毕竟,天下的局势,要彻底变了。
而大梁,是最大的国体。
相较于琉球的“预言家”,高丽就一无所知了,毕竟,千辛万苦偷渡出去,往高丽跑,图什么?
高丽的想法就很简单,上国不要误会了他们就行。
至于最后见的南吴使臣,竟直接献上了一张战船的图纸。
姜衡拿着图纸,挑眉看着使臣,使臣道:“吴地虽有不少汉人,却也还有不少原住居民,南部也还有相邻的小岛,等待这中原文化的引导。”
老吴王当初逃到一座岛屿上,虽仗着残兵收复了一些势力,可政权一直没有稳固,老吴王当初又受了伤,加之水土不服,不到一年就没了。
新吴王一上台,就面临旧部老臣的压力,底下弟弟们的虎视眈眈,原著居民的不通教化,除了一个自封的吴王,还真没怎么过上好日子。
两年前倭人找到他们,要与他们合作,他们也顺势借助了不少倭人的助力,但至于信了倭人的话?
他们还不至于糊涂到分不清内外之别。
而现在,他们也借此,顺势低头,献上图纸,以求庇护。
倭人,倭岛,就是他们的投名状。
老吴王都已经死了,现在的吴王是新吴王不是吗?
姜衡的确想灭倭,但时间上,现在却不是最妙的时间。
若要出兵攻打倭岛,以五六月借助风向驶向倭岛是最佳的,其他时间,其实也不是不可以,毕竟还能借高丽的位置做踏板。
只是,倭寇既然有所准备,那他们海上行军的动作,也必然被发觉。
所以,既然如此,那与其临时决定出兵,不如好生备军,堂堂正正展示大梁王朝的实力。
“出兵是要出的。”
太子给了南吴一个准确的信号,“却不是现在,你们也时刻准备着吧,倭寇无人性,指不定就乱来。”
这就是说,要出兵会通知他们一起了。
这还没完,太子又将其他几个使臣给叫了回来,还召了右相,户部尚书,邓国公主,鸿胪寺卿。
“之前,宋卿希望我朝派遣人力,教化吴地夷人,孤觉得,这确实是我们这个宗主国应尽之责。所以孤想着,是否在吴地,增设一驻使馆,不干涉各国的内政,只是让派遣过去的官员,有个官方办公场所,也让其他国家,知道吴地受我们庇护,就近处理一些疑难杂症,让在外地的汉人有个安心之地,同时辅助两国与各国之间的航海贸易,不知各位觉得,如何呀?”
第48章 东宁郡王
“不知我琉球可有幸,得上国看重?”
吴使宋鑫还没回答,琉球使臣何汇便抢先开口,太子既然问的是‘各位’,那就是意不在南吴一国。
“上国知晓,我琉球分独岛与群岛,但有一事,贵国或许还并不知晓。那群倭寇,一直侵扰的便是我国群岛上的同胞,为此甚至想要分裂我等。若有上国驻使馆坐镇,我琉球上下,也可安心呐!”
姜衡前世的印象中,隋朝之时,就有记录隋炀帝三次遣使“流求国”,学术界就其位置有所争议,但隋唐地图上,流求位置都是湾湾岛,包含了琉球群岛,即是泛称。
元明时期文献就常称湾湾岛为小琉球了,群岛则是大琉球,明朝琉球成为藩属国,永乐年间后建立联系,才逐渐成为中原行政管辖范围。
这一世则有所区别,如今琉球依旧是统称,而倭岛依旧野心勃勃,侵扰琉球群岛,现在已经有独岛和群岛之分,怕是再过些日子,就又要分大小琉球了,这可不妙。
“这有何难,”对于琉球使臣这话,姜衡是疯了才会拒绝,“琉球与我福建本就一衣带水,更有遗民往来,要往深处来说,本就是一家人,如今有外人欺负了尔等,朝廷又怎能置之不理?”
既然琉球现在主动要求驻使,那对琉球的态度自然不能与对外藩一样,要有所区别,就看琉球使臣是什么反应了,是觉得中原越线了,要慢慢来,还是直接接受呢?
一家人……
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