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暮歌批完最后一本奏折,将奏折合上放在桌角,看着那叠得高高的奏折堆,陷入沉思。
她不能再这样下去了。
那群世家的存在,已经大大降低了国家机器的运行速度,她就算每天累死累活地干活儿,也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她的想法。
当政治环境压抑,没有出路的时候,经济和思想也永远无法起飞。
她还想在活着的时候看见蒸汽火车,吃上一口冰箱冰镇的雪糕,吹上电风扇扇出来的风,点亮一盏电灯,用无线电传送消息到边疆呢。
如果不加快进度,这些想法,真要等她死了之后,才能慢慢出现了。
还有可能科技没有点亮,国家先灭亡,被那些外族给攻占了,开始强行民族大融合进程。
李暮歌一想到中原陷入战火,她费尽心思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局势,因为那些人的私心,变成一团糟,就眼前发黑,受不了一点!
不管怎么想,世家都是迈不过去的坎儿,她没法找个黄巢来灭国,但她可以将枪打出头鸟!
李暮歌拿出世家名册,这是先帝在世时编撰的名册,对世家一一划分,给了世家他们想要的荣誉,正是这本册子,让先帝得到了一部分世家出身的大臣的支持,以至于李氏皇族把皇位给丢了。
现在,她要用这本册子,开启属于她的新纪元了。
“传姜芝林来。”
“殿下,宫门已锁,可是要开宫门?”
李暮歌闻言沉吟片刻,随后摇了摇头,道:“不了,明日早朝后,将她留下即可,翠玉,你随孤去一趟凤仪宫。”
她需要皇帝的旨意了。
老皇帝现在就是一块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,李暮歌借着他的名义下了多道圣旨。
全天下人都对此心中有数,人人都知晓,圣旨究竟是谁的旨意,大家揣着明白装糊涂。
李暮歌后来已经懒得去凤仪宫假装请旨了,今日她来,是想让世家们明白,真不是她想要动手,全都是老皇帝。
老皇帝深知自己时日无多,已经彻底疯了,她只是个可怜的储君,她能有什么办法呢?
为全孝道,只能随着老皇帝的心意,打压几个大世家。
只要李暮歌装无辜装得够好,相信大世家们会与她“心有灵犀”,共同做戏,熬过这一段老皇帝还活着的“艰难岁月”。
至于那些在这段岁月里,不幸真的被打压下去的世家,那只能说,是他们家自己运道不好,怪不得旁人。
李暮歌坐在凤仪宫,她念,翠玉执笔,梁忠拿来玉玺,时刻准备盖章。
而老皇帝则越听眼睛瞪得越大,最后几乎要瞪出眼眶来了,他要是能说话,非得指着李暮歌鼻子,骂几句逆女疯了,天要灭大庄之类的话。
第84章
对付世家, 必须先弄明白,世家究竟是怎样的存在。
世家简单来说,就是世代有人在朝中为官的家族, 这些家族历史悠久, 底蕴深厚,所谓的“门第”很高,掌握了许多政治资源。
在前朝, 强大的世家甚至是看不上皇帝的,有些世家的女儿根本不会嫁给皇帝为妃, 要做就做皇后,当皇后还得是皇帝求娶。
因为皇帝也不是生来便是皇帝,大多是要通过与兄弟进行斗争, 所以在前朝,想要获得世家的支持,皇后之位是联姻的筹码。
到了本朝, 世家的影响力已经消减了不少, 就拿李麒作为例子,他就没有用皇后之位作为联络世家的筹码。
前朝的非皇后不嫁, 到本朝的妃位即可,足以看出世家影响力在减弱,皇权的集中已经压制住了世家。
但是这还不够。
科举改制在李暮歌的规划里, 是压制世家的重要一环, 可这一环想要生效,要很长一段时间,而且到目前为止,进入朝堂的新官员,非世家出身者极少。
一般是寒门, 即落魄的世家。
这说明在大庄,基础教育的建设程度十分浅薄,普通百姓根本没有丝毫上升通道。
针对这一点,李暮歌目前没有好法子,她当然可以大力发展教育,但教育的前提是没有人搞破坏,大家都很配合,毕竟学习是一件只有自己能够掌握的技能,外人说什么都没用。
一旦有人破坏,教育的种子分分钟直接死亡。
而且在进行教育之前,李暮歌还面临着一个更严峻的挑战——底层人吃饱饭的问题。
她不能说让老百姓吃饱饭,至少别再饿死人了,人口是发展必不可少的地基!
从科举这条路上掘世家的根,需要至少十年时间。
李暮歌想要短期内出现效果,她只能走一条极端的路。
文字狱。
文字狱拿出来,势必是要挨骂的。
任何遏制文学,侵害文人权利的行为,都会被文人们在史书上大骂特骂。
但政治不讲究道德,更不在乎什么文人的权利,它只关心国家是否稳定,